洛阳发布制造业发展计划:每年谋划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00个以上
日前,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洛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等。
《计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确保达到2350亿元、力争达到2600亿元,制造业营业收入确保达到9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确保达到2800亿元、力争达到3300亿元,制造业营业收入确保达到 1.1万亿元、力争达到1.3万亿元,形成铝钛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家百亿级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企业。
《计划》提出,聚焦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围绕这三大重点领域,《计划》提出了这些工作重点:
做大做优主导产业方面,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加快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实现制造模式新变革,2025年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达 80%。
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洛阳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加快智能农机、大功率风电轴承、高精密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带动配套零部件、专业服务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 2023 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35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超过 5000 亿元。
重点发展高端铝合金、航空航天钛合金、新能源汽车用铜材、钨钼溅射靶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布局电子气体、硅基电子材料、信息显示材料、光伏玻璃等新兴领域,着力突破复合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到 2023 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240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达到 2800 亿元。
加快实施 100 万吨 PX、150 万吨 PTA、100 万吨乙烯等重点项目,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双百万吨航煤的千亿级炼化产业集群。加强与济源、孟州等地联动,建设“一基地四园区”,打造上下游一体、链条完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到 2023 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达到 1300 亿元。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方面,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农机、轴承、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光电电子器件、光伏、节能环保等 9 大优势产业集群,2025 年集群规模突破 5000 亿元。
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加动力换挡、无人驾驶、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中高端产品和甘蔗收割机、根茎作物收获机等差异化产品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
重点实施中国一拖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等项目,加快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农机产业链条。到 2023 年,农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 40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突破500 亿元。
聚焦打造全国先进的轴承及基础件研发生产基地目标,组建河南省轴承产业联盟、洛阳市高端轴承产业研究院,推动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提升轴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重点推进洛轴退城入园、新强联精密轴承智造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强化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集群式发展,形成结构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轴承产业集群。到 2023 年,轴承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 30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突破 500 亿元。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前瞻布局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形成“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推进格局,抢占竞争制高点。
储能领域,支持储能电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先进晶硅电池、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研制和产业化,加强系列化标准化电池模组技术研究应用;强化新型储能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建设新能源储变电技术产学研用平台;加强电网侧储能工程、风光储能工程领域经验示范,推广基于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应用。
氢能领域,重点实施氢能一体化、加氢站建设等项目,提升发展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提高灰氢、蓝氢回收率;加快光伏制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提高绿氢供给。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发展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作业车,推动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到2023 年,储能与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00 亿元;到 2025 年,营业收入达到 200 亿元。
此外,《计划》明确突出六大抓手,实施六大行动,分别为:以产业链“双长制”为抓手,实施集群强链提升行动;以“三类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创新引领行动;以“三大改造”为抓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为抓手,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实施项目建设支撑行动;以“万人助万企”为抓手,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都市核心区统筹城市提质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创产业;环都市区统筹县城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南部生态发展区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鼓励都市核心区企业向环都市区疏解转移制造加工环节,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以实现企业集聚配套、用地集约节约、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引导城市建成区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2023 年完成 77 家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任务。
发挥各类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实施新一轮规划调整和布局,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引导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招商引资,承载先进制造业项目;支持每个开发区做强1个主导产业、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主动融入全市重点产业体系。
支持洛阳企业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更好实现牵手互动、借势发展。实施“洛企出海”行动,鼓励优势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让“洛阳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盛名远扬的“金质名片”。
到2025年,9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15家以上,引进落地招商项目 100 个以上,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到2023年,培育3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8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到2025年,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10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
每年谋划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
在保障措施方面,《计划》提到,加大政策支持。在整合现有政策基础上,创新出台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各项奖补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创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用足用好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上级基金支持。
责编:陶纪燕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