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数据产业园进驻企业达1088家 预计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自2016年以来,以我省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我市在洛龙区启动建设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截至目前,该园已初步形成“一园六区”,并聚集了中国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中移在线众创孵化平台、洛阳恒生科技园等1088家大数据企业,从业人员达3.1万名。
自2016年以来,以我省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我市在洛龙区启动建设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截至目前,该园已初步形成“一园六区”,并聚集了中国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中移在线众创孵化平台、洛阳恒生科技园等1088家大数据企业,从业人员达3.1万名。
9月的洛阳大数据产业园,一片繁忙景象。在主楼三层的嘉芸汇洛阳财务大数据中心门口,一块大屏幕接连闪烁,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财务数据沿着“数字高速公路”相继抵洛,随后在此处实现上传处理。
“目前,我们服务的全国中小企业客户已突破100万家。”该中心负责人崔智超自豪地说。作为一家于2018年1月正式进驻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的企业,嘉芸汇在去年年底客户数量就接近50万家。9个月后,这个数字实现翻倍。
2016年,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依托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打造中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专项”,一场轰轰烈烈的“云上建设”在洛开展。
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的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建了起来——结合洛阳实际,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突出政务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三条主线”;培育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工业大数据产业群、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公共服务大数据产业群、创新引领为特色的互联网大数据产业群“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资源中心、技术中心、应用中心“三大中心”;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国家大数据中心先行示范区、中部大数据产业创新驱动示范区“三大示范区”。
2019年上半年,该园区新进驻企业52家,新增员工6000余名,预计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今年8月中旬,龙门石窟景区宣布实现移动5G网络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5G网络全覆盖的旅游景区,景区游客由此可在龙门石窟内享受5G网络服务。随着5G相关应用的逐步开发,龙门石窟的大数据时代迎来了新的篇章。
依靠数据高速公路的搭建,未来龙门石窟将持续丰富大数据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全面分析游客的行为轨迹、消费方式、行为喜好等,实现景区的精准管理、精准营销和服务提升。
在洛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是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撬动点,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服务的切入点,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增长点。
近年,我市借助发展大数据产业,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推进多项重点项目,在其他领域相继取得良好成效——
在工业方面,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多家重点企业相继搭建起数据中心,为产品迭代升级和后期服务奠定基础;
在教育方面,我市教育“325”工程(三通两平台五大课堂)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在医疗方面,洛阳“互联网+医疗”平台已具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及多家医院手机预约、挂号、交费、导航等功能。
目前,多个领域的大数据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工业方面,西交大大数据研究院与中信重工、新安万基合作工业大数据平台项目建成投用,投资1亿元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项目和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完成规划设计;公共服务方面,莫顿文物文化大数据公司与洛阳博物馆合作的“云景博物馆”已经建成,投资1.2亿元的旅游大数据平台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
随着载体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开放招商的持续推进,在我市,由大数据带来的整体产业升级图景正在精细描绘。
平台已起,规模逐渐壮大。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对大数据产业作出的指示要求,全面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做大规模、叫响品牌、发挥作用。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后续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大数据产业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的扶持,做好国家、省、市现有政策兑现落实,促进大数据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市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之间的合作,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翟芳芳 李亦敏)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