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洛阳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116万册
“有了‘小红本’,心就放肚里。”前不久,宜阳县赵保镇龙王庙村的张宝珠拿到了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张宝珠老两口上了年纪,孩子们孝顺,把他们接到城里居住。人是进了城,可还是不放心山里那10多亩薄地,种了、收了、打药了、施肥了,老张都要回去捯饬一番。
老张的操心并非个例,对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前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成了一种羁绊,老年人种不了,年轻人不愿种,撂荒了觉得可惜,流转了又不放心。如今,农村土地确了权、颁了证,让千千万万的“老张”吃上了“定心丸”。
翻开老张的“小红本”,上边不仅明确了家庭成员情况、地块数量、地块面积,每一个地块也标明了地块代码、四至边界,还附有承包户地块测绘示意图等,信息清晰明了。“以后不管自己耕种,还是流转出去,都放心!”老张说。
2014年10月,我市启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全市9个县(市)各选1个行政村作为试点。2015年,栾川、孟津、偃师先行整县(市)推进。2016年,我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全市已确权到户约566.6万亩,发放证书116万册,占总户数的97.6%,实现任务大头落地。
土地确权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一项程序复杂的系统工作。在推进中,我市坚持“三不变、一严禁”原则,即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户承包地块和面积相对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起止年限不变,严禁借机违法调整、打乱重分或收回农户承包地,确保总体确权到户到地。
此外,针对近年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及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因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纳入城市及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很少且地界早已打乱等原因,土地难以确权到户的,我市坚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严格履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为了减轻农民和基层负担,土地确权所产生的费用开支,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每亩补助10元和5元外,市财政每亩再补助3元,其余资金由县级配套,包干使用,不花农民一分钱。各县(市)区还均建立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地确了权,人安了心,高兴的不仅是农民,还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然而,由于农业用地不能抵押,农业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虽流转了土地,却无法变现,不得不承受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压力。
去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将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赋予新型经营主体更多的土地经营权能,破解农地融资瓶颈。
前不久,我市启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投融资平台“五位一体”联动支农机制,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豫西头部办事处在洛揭牌,我市9个县(市)政府与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农业发展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真正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权证生出更多“真金白银”。(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沈玉虎)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