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丨“长拖1958”:老厂房的“新”与“旧”
周末,位于长春市二道区福安街附近的长拖1958文化创意产业园开门迎客中。看书喝咖啡的青年男女,陪伴孩子的年轻父母,在老厂房斑驳的墙垛旁休息拍照的中年夫妻……乍暖还寒的长春,新装亮相的“老长拖”呈现着特别的吸引力。
从“网红”到线”做对了什么?答案的关键词之一是“修旧留旧”。
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新”事物时刻出现,代表着城市历史底蕴的“旧”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尽管是新近开门的文创产业园,“旧”的元素在“长拖1958”中却随处可见。
裸露在外的水泥墙垛,散见于各处的长春拖拉机厂老照片,广场上陈列供人们免费体验的老拖拉机……即便不了解长春拖拉机厂的历史,走进“长拖1958”,人们也仍然能够感受到老厂房穿透岁月的厚重和荣光。
保留水泥红砖墙面的同时,还细心地用绒布包裹了棱角,避免磕碰到人,“粗中有细”是长拖1958的一大特色。
资料显示,“长拖1958”所处的长春拖拉机厂成立于1958年,曾是我国当时蕞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与洛阳、天津拖拉机厂并称农机制造三雄。
在自行车都是“奢侈品”的年代里,“力大无穷”、能够代替人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拖拉机,堪称田间地头“航空母舰”一般的存在。而作为拖拉机的生产厂家,“长拖”当年的地位可想而知。
1959年,长拖生产出上游牌拖拉机,并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的大典。而后,其生产的东方红28型拖拉机畅销国内外,甚至被印在1960版(第三套)一元人民币正面,一时风头无两。可以说,当年的长春拖拉机厂,确实与其南侧“荣光路”形成呼应,是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荣光所在。
红砖墙、洋灰地、霓虹灯、咖啡馆、大书店……新近开业的文创产业园,用新的方式将时光深处的故事重新讲述。现代服务业的“新酒”被装在老厂房的“旧瓶”中,新与旧的碰撞,让独属于老长春的厚重光彩充分释放。
如何讲好一个老工业城市的故事?建设者们用一次精彩的实践给出了回答。
作者: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连飞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