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
6月13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第二届第二次会员大会在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竹子林车辆段运营综合楼召开。
参加会议的会员单位涵盖从事轨道交通行业规划、设计、咨询、建设、运营、装备制造、科研、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机构,会长杨少林向大会作工作展望报告,期望在未来发展中协会能够与各会员单位不断总结、共同携手推进深圳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3月8日,时任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执行会长葛明、常务副秘书长王伟艳一行到访协会,协会名誉会长赵鹏林、会长杨少林、秘书长李新文予以热情接待,双方就协会及行业整体发展进行了深度座谈和交流。
会议谈及协会将以成为5A级社会组织为目标,力争成为深圳市独具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特色的社会团体。
6月20日,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廖利军带队,衢州市协作办副书记洪根兴,衢州市发改委党委委员朱芝东,衢州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吴云飞,衢州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吴璀兴,衢州市交通运输局前期处负责人童庆峰,衢州市协作办项目处郑翔及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主任科员乔路等一行到访协会,就如何推动衢州市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发展进行交流。
廖利军表示,将做好前期调研考察,对政策及标准制定、线路规划等相关准备工作进行学习、研讨,并将把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带回去。
7月31日,会长杨少林带队组织会员单位对深圳中铁隧道局春风隧道项目部进行实地考察。
调研组集深圳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政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电建南方投资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22家设计、咨询、施工、制造单位共85名成员。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指挥部指挥长张领权、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深圳指挥部指挥长梁奎生陪同。
本次考察主要是了解春风隧道独特的工程特点,学习先进的隧道工法,并现场目睹了“春风号”的飒爽英姿。
4月12日,由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编写的《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送审稿)》团体标准专家评审会在深圳召开并顺利通过验收,标准于4月26日顺利发布。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京兰中唐空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
一直以来,深圳市没有成形的城际铁路招标、建设、监管、移交、运营等相关标准及依据,根据深圳市轨道办关于加快推进深圳城际铁路设计建设头部次、第二次工作例会纪要要求,以及深圳市地铁集团2019年第13次招标委员会会议纪要意见,深圳市地铁集团委托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启动深圳城际铁路工程概算编制规程及费用标准编制工作。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经过多方调研、专家评审,于2019年9月顺利完成《深圳城际铁路概算编制规程》初稿,再次体现出协会的专业性和引领性。
摘要: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深入,轨道交通设计不能仅满******通功能,还应考虑服务水平、市政功能、周边接驳、城市景观融合和创造资源收益等需求。基于深圳地铁9号线梅景站的设计,实践提升功能和价值的轨道交通设计理念。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提升市政过街服务水平,并以TOD理念优化车站与综合体关系,将轨道交通附属设施融入城市设计,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深入发展,停车场用地的获取成为困扰工程建设的问题。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停车场已成必然发展趋势,但因其规模巨大,面临消防设计法规的限制问题。结合深圳地铁9号线笔架山停车场的消防设计,探索城市中心区地下停车场消防设计的途径。
摘要:节能和环保是当前关注的热点,绿色技术创新和引入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导光管采光技术通过室外的采光装置采集自然光,经导光管高效反射及传输后,由漫射器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以改变空间环境效果。结合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深圳地铁9号线深圳湾公园站的应用实例,对其采光性能和节能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
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已成为大力发展的方向,是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重点。对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点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优势和主要功能特点,提出针对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主要功能点的设计思路,为实现高度自动化、高度集中控制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提出功能和接口设计的相关建议。
摘要:地铁线 m的曲线,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严重,不仅影响运行安全,而且增大养护维修工作量和运营成本。为改善地铁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地铁B型车拖车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曲线半径、超高、轨底坡和轨距对钢轨磨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曲线半径、设置一定的欠超高、内外轨轨底坡分别设置为1/20和1/40以及适当的轨距正偏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铁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可使得钢轨磨耗降低20%~40%,延长钢轨使用寿命,降低养护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在对我国某地铁A型车、轨道结构、行车速度以及钢轨波磨状态等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模型,计算分析波磨波长、波深和行车速度对轮轨相互作用及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并且以轮重减载率限值标准为判定依据,计算分析了不同波长情况下波磨波深的建议控制值。研究结果表明:轮轨作用力随波磨波深和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随波磨波长的增加而减小;钢轨波磨和行车速度对车体振动响应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波磨和行车速度对轮对振动响应影响十分明显,整体表现为波磨深度和行车速度越大轮对振动加速度越大,波磨波长越长轮对振动加速度越小;以0.65的轮重减载率限值标准为判定依据,分析20~60 mm波长范围内波深控制指标,建议波长为20、30、40、50、60 mm短波钢轨波磨波深分别达到0.05、0.04、0.06、0.06、0.09 mm时进行打磨处理。
摘要:根据地铁车辆纯空气制动的工作原理,设计某无人驾驶地铁车辆的纯空气制动系统,并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滑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系统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际调试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防滑试验和闸瓦动力台架试验,深入分析防滑试验过程中的滑行和性能验证过程中的低速滑行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1)系统性能从理论到实际都满足设计要求,且两者相比有8%左右冗余;(2)系统防滑功能可及时介入,并适时释放排制动缸压力控制车轮速度,避免车轮滑行擦伤,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当前轮轨间的黏着,尽量缩短制动距离;(3)制动闸瓦的马鞍形摩擦特性导致制动到低速阶段时,表现出制动缸有一定的排气动作及部分车轴轴速变化。
摘要:通过对杭州地铁1号线的工程概况、客流特征、列车交路、工程节点设置、工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对1号线Y形线路运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中提出,远期对1号线Y形线号线Y形线路设计的长远性和灵活性。此外,1号线Y形线路运营方式的节点设置方案可为不同线路间的共线运营创造条件。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构建,出现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换乘方式线站位方案研究的问题。分析洛阳地铁1号线牡丹广场站各线站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推荐方案。该处线号线全线的重难点,对全线的设计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他线路类似线站位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阐述全自动运行系统的优势及国内外发展概况,提出地铁车辆段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必要性。分析车辆段总平面布局规划原则,包括功能分区划分、信号转换区段设置、围蔽设施隔离等。以哈尔滨地铁2、3号线车辆段为例,分别研究尽端横列式和顺接纵列式2种典型车辆段总平面布局,以及段内列车运用整备与检修作业流程,并对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后车辆段的其他变化进行阐述,可为全自动运行车辆段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地铁客流预测可以为轨道交通的相关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在现代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一种基于地铁历史数据的分时段客流预测方法(PCA-RF),通过对影响客流的因素进行抽取分析,从中提取有关客流的特征并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赋予其不同的影响权值,随后用随机森林算法(RF)进行回归计算。通过实例对比说明PCA-RF相对于传统决策树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摘要:深圳地铁11号线整流变压器发生烧损故障,针对变电所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地铁车站整流变压器的更换方案,探讨更换整流变压器时的注意事项,可为其他地铁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摘要:随着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收敛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以深圳市轨道交通2号线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项目为例,研究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通过Leica Scan Station P40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隧道自动化监测区域进行点云数据采集,并采用Cyclone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所得变形监测结果与传统自动化变形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将2种方法结合,可更全面掌握隧道区域的变形情况。
摘要:阐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西安地铁实际,对其理念在列车日常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举例说明,并就其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改进思路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
摘要:随着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在我国不同城市中的建设发展,能满足列车高速运行下的无线通信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承载业务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基于分时长期演进(TD-LTE)技术组建的无线综合通信网建设方案,综合承载无线集群系统、乘客信息系统、信号系统、列车视频和车辆状态信息监控系统等业务,进一步提高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性和乘客满意度。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规划、建设速度超过100 km/h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但随着列车运营速度的提高,较大的压力波动传入车厢后将会导致乘客出现耳鸣、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而业内对地铁快线压力舒适性尚无明确标准。如果参照高铁采用全密封列车设计,将大幅提升列车采购及后期维护成本,尤其对已开通的线路,如何改善、提高乘客压力舒适性成为困扰很多地铁运营单位的问题。基于我国某城市地铁线路开展的系列研究,在权衡成本及效率的基础上,针对已开通线路提出经济、高效的控制措施,可为其他新线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表达地域文化意象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的新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特性进行解析,并对其语意构建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从语意层次结构的角度对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设计进行解析,分别针对相似性、相关性与象征意义3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对新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域文化语意设计的策略。
摘要:针对低地板车特点,开发了自带喷脂风源,集成安装有电控器、转换电源、驱动泵、气缸、储脂罐等器件于一体的轮缘润滑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通过采集车辆方向信号、非零速信号、撒沙信号,并结合电控器内加速度传感器检测信号综合判断输出喷脂控制指令,实现轮缘与钢轨减磨。该轮缘润滑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广州低地板车项目,且满足设计要求。
摘要: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从车辆制造、供电方式、基建工程、运营维保等方面逐步实现技术迭代和经验积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掀起新一轮有轨电车建设和产业发展热潮。通过对我国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经验的分析,探讨我国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针对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问题,采用基于声固耦合理论的FE-SEA混合法,建立低地板列车单节车噪声预测模型,分析在各激励载荷共同作用下车内噪声分布规律及各子系统对车内噪声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车内噪声频率主要集中在315~2 000 Hz,其分布表现为“两端大、中间小”;地板子系统和车窗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功率贡献率较大,噪声频率在630 Hz左右时,地板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贡献率达58.6%;噪声频率在500~1 000 Hz时,车窗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贡献率蕞大,达43.2%。通过对地板及车窗采取减振、增加密封性等措施,可减小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为后续低地板列车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主管单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联系电线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